• - 遵义医科大学校本部 -
  •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主页 >> 媒体遵医 >> 正文

《当代先锋网》报道我校做好“农校对接”大文章

发布时间:2017/07/05 08:40:10 发布者: 点击:[]

(转载自《当代先锋网》2017年07月04日)

(文/图 罗扬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郑德忠 见习记者 徐春燕 孟锦群)遵义医学院在做好“农校对接”这篇大文章中,实行农产品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高校食堂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的需求,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既可追溯到直供蔬菜源头,又能保障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既给农户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又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1

遵义医学院与仁怀市长岗镇堰头村合作,村民高高兴兴从学院工作人手中接过买菜的钱

白菜、西红柿、胡萝卜……这些产于本土我们日思夜想的“土菜”、“农家菜”,每天都可从遵义的乡下“接送”到遵义医学院的食堂,不得不说,“农校对接”为遵义医学院的师生送去了“口福”,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打通了便捷的通道,还帮助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菜园子”变“菜篮子”

食堂总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最珍贵的记忆,直接关乎学生的“革命本钱”——身体健康。“很多学校的食堂都是委托管理或承包经营,我们遵义医学院新蒲、大连路两个校区六个食堂则多是自主经营。” 走访学校几个食堂,记者发现,食堂同等的菜与其他高校存在着价格上的差异,有的甚至悬殊到了1元至2元。5月25日,在遵义医学院驻正安县扶贫工作队队长阳江鸿这里,总算得到了解惑。

遵义医学院两个校区,师生近2万人,6个食堂日均需要蔬菜50余个品种7000斤左右。一年下来,学校在采购蔬菜上就需要花3000多万元。前些年,遵义医学院食堂蔬菜采购和其他高校一样,都是到菜市场批发。由于中间流通环节多,蔬菜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居高不下。而现在,不用跑市场,不用和菜贩讨价还价,每天清晨,农户“菜园子”的新鲜蔬菜轻松就钻进了遵义医学院的“菜篮子”。这得益于学校先后与仁怀市长岗镇、正安县新州镇、播州区乐山镇蔬菜种植基地签订供销合同,尝到了“农校对接”模式的甜头。

2016年,遵义医学院党委书记石京山送扶贫工作队员下乡时,在田间地头调研后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大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急村民之所需,尽学校之所能,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当年底,学校校长喻田与正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遵义医学院驻村工作队四个小组到村里“望、闻、问、切”查找贫困“病根”时发现,所驻四个村受自然环境约束,没有较好的经济发展产业,唯一资源就是无污染的自然环境。那怎样让好环境产生好收益?学校领导商议后决定,何不把农村和学校对接起来,当地种植学校需要的农产品,学校来购买。比如,学校食堂需要什么,就让农户生产什么。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的需求,又能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

“农校对接可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直供直销,降低流通成本,给学生带来实惠。”遵义医学院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毅直言。“农校对接”直供直销的方式,还可追溯产品到源头,吃不撒农药不施化肥的绿色蔬菜保障学校师生食品安全。

播州区乐山镇为省级一类贫困村,是遵义母亲河——乐民河的发源地,位于饮用水资源地,无工业污染,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产业条件。目前,乐山镇发展蔬菜种植基地12000亩,3500户农户依靠蔬菜发展产业。据乐山镇高副镇长介绍,以前蔬菜大多批发给蔬菜商零售,现在和遵义医学院等单位建立“直供”关系后,几乎不需要到市场搞批发就能卖完产地蔬菜。

值得一提的是,遵义医学院把“农校对接”发挥到了极致,在“三农”领域创造惊喜。例如,正安县新州镇龙岗村的民洁养殖厂,是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方式成立,目前,遵义医学院已经与其签订意向协议,每年向其采购5000只肉兔用于医学实验,总价值在30万元左右。

“穷土地”变“科研地”

同是种植土豆,施不施化肥可能成为土豆上市后是否受到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主要职能与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全面契合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发挥高校科学技术的优势实现农校之间“生产技术”的有机对接。

作为农民,要增加产品附加值,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上对他们来说都是难题。“扶贫想要长效,我们要帮助村民转变经营意识,从产品的种植、品牌、包装、加工、溯源、转化等,教他们增加产品附加值”,遵义医学院分管科研的刘建国副书记表示,目前,“农校对接”要实现双边共赢,需要探索在大数据环境下的供应链模式。学校已将“精准扶贫下农校对接供应链管理模式探究”作为党建科研课题,对信息共享、物流管理、蔬菜基地布局、产品质量监管、市场转化等进行细致研究,在“穷”土地上搞科研,着力把农村经济推向市场。

为此,学校先后与赤水、绥阳、凤风、剑河、道真、正安、红花岗、汇川等区县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派出由19名博士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和5名乡镇科技副职深入部分县乡,为广大农户就蔬菜、药材、茶叶、烤烟等农产品在作物种植和产品转化进行科技指导,并为乡镇培训科技人员。

正安野木瓜含有多种氨基酸元素和齐墩果酸,含有极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我们正在考虑利用正安的野木瓜产业,开发野木瓜面膜等产品”。目前,遵义医学院申报的贵州省重大专项项目“贵州金钗石斛、铁皮石斛开发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立项资助经费733万元;与企业合作开发金银花产品30余种,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

“健康众创空间”是遵义医学院正在打造的一个健康医疗产品研发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孵化平台,总建筑面积36563㎡。在这里,科研力量和农产品将迸发出“星星之火”,燎原多彩贵州。

“农村人”变“城市人”

仁怀市堰头村村主任龙明江告诉记者,从去年起,堰头村发展“无公害、生态绿色”蔬菜种植。以前,由于没有产销链,只卖两三角钱一斤的白菜都没蔬菜商来采购,许多烂在地里,实在让人心痛。因此,蔬菜也不敢多种植。现在好了,遵义医学院需要什么菜,就发动村民就种什么菜。”不光解决了蔬菜销售问题,农民的就业也有了保障。农户们准点工作,准点下班,生活模式和城市的生活无异。

“签订蔬菜供应合同,建立了供应链,解决了扶贫产业生产什么和卖给谁的问题”。遵义医学院副校长王子正表示,农校对接中的蔬菜供销为乡里人和城里人搭建了桥梁,拉动正安县新州镇发展了1200亩核心蔬菜种植基地,解决了附近300余户农户务工问题;拉动了仁怀市长岗镇堰头村种植蔬菜400亩,其中85亩土地流转来源于贫困户,解决了贫困户30余人就业,村里人有了致富路。

“农校对接不仅仅是和几个蔬菜基地合作这么简单,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从副校长王子正深邃的目光里,传递出遵义医学院在“农校对接”上的“深谋远虑”。“三农”和学校联盟,不仅仅是给学校后勤提供一些必需品,实际上与大扶贫、大健康、大数据、大旅游密切相关。

记者有些疑惑,为什么遵义医学院会在100多公里外的正安县新州镇新州村、60多公里的仁怀市长岗镇堰头村签蔬菜供应合同,这些地方在他人眼中可谓“穷乡僻壤”。实际上,2009年遵义医学院就开始探索“农校对接”,为村民尽一份“心力”。但那个时候农民大多“散兵作战”,因农村成片规模生产经营的产品较少而使帮扶“有心无力”。蔬菜更是因其保鲜、运输不易,“养在深闺人不识”。

遵义医学院作为全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第二的高校,肩负社会“全民健康”的责任。“校企合作,直供直销,我们可以监管蔬菜源头,对于学校师生来说,吃的是绿色菜,安全菜,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毅表示。借助学校医学资源和农校对接的便利,2016年,遵义医学院组织开展“义诊”三次,就诊3000余人,发放药品3万余元。“农校对接”使农村人享受和城市人同等的医疗资源。

闲暇时,载着家人,在成片的蔬菜、果林里休憩,共同享受阳光的沐浴,漫步于山林间。遵义医学院正在探索从果蔬、药材基地上做旅游文章,把蔬菜、药材基地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指导每一个基地建设。为“久在樊笼里”的人们寻找“复得返自然”的新天地,而村里人则常年伴着田园风光,信步于山水之间,遍地结着“香饽饽”,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

2014年、2015年,遵义医学院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被贵州省委评为“同步小康驻村先进工作队” 的高校单位。“我们有些项目已经开发出成果,有些还得摸着石头过河”,王子正坦然道。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有很多丰富的项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读懂读透“农校对接”这篇大文章,我们一定大有作为。

原文链接:

http://www.ddcpc.cn/2017/zy_0704/105143.html?bsh_bid=175134560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媒体遵医